不打折也沒人買,為什么新華書店還沒倒閉?
- 來源:
- 藝網資訊
- 發布時間:
- 2021-10-04 07:50:18
- 分享至:
摘要:不打折也沒人買,為什么新華書店還沒倒閉?

家長們也樂于在寒暑假,把自家孩子寄存在新華書店,等到下班后再帶回。我小時候也沒少被“寄存”過,在當時我的眼里,那就是一個兒童游樂場所。
不過等長大后,我開始有了一連串的疑惑:店里大多數人只看不買,店員為什么不攆人?而且店里空調、暖氣免費,還有那么多人需要養著,它們到底靠什么賺錢?為什么開了這么多年都還沒倒閉?
在解答這些問題之前,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,新華書店的歷史。
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,新華書店從成立到今天,已經有了84歲的高齡。
1937年,新華書店誕生于延安,并在烽火硝煙中從延安窯洞逐步走向全國。
尤其是在解放戰爭時期,解放軍每解放一座城市,都會首先開辦四大單位:銀行、供銷社、郵局、新華書店。
關于他們的作用,光看名字,很多人應該就能猜出個七七八八。
而新華書店在當時的主要目的,是為了建立宣傳陣地,傳播革命思想。
到了建國之后的1953年,新華書店為了配合當時的全國掃盲需要,出版了一本影響了幾代人的重要刊物——《新華字典》。
沒錯,就是我們上學時必備的識字神器。
當時為了讓普通人都買得起,在周總理的關照下,《新華字典》一直奉行低定價策略,每本售價近似于一斤豬肉的價格。
《新華字典》也是新華書店歷史上熱銷的幾個爆款之一,截至2015年7月,這本字典全球發行量已達5.67億本,曾創下「最受歡迎的字典」和「最暢銷的書」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。
改革開放后,新華書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,上世紀 90 年代初,各地新華書店逐漸脫離總店,并以省為單位獨立探尋發展方式。
不過由于商標意識的淡薄,新華書店曾在90年代被人狠狠的敲過一次竹竿。
1996年10月,一美籍華人來到新華書店總店,聲稱在美國注冊了“新華書店”商標,進而向新華書店索要50萬美元的在美商標轉讓費,并開出以后凡新華書店在美國的活動均要從中收取20%干股的條件,這讓新華人感到憤怒而又無奈。
后來在國家新聞出版署明確指示下,新華書店才在國內將“新華書店”商標注冊成功,然后在境外,特別是華人居住密集的國家和地區也先后進行了注冊。
從此之后,從美國紐約到英國倫敦,從法拉盛到布魯克林,新華書店的招牌遍布歐美,一方面服務華人、華僑,同時擔負著對西方的文化傳播。
說了這么多,可能有人會疑惑,這和“沒有生意”的新華書店還不倒閉有什么關系呢?
因為新華書店的悠久歷史和特殊使命,所以它們的門店屬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,都是自有產權,也就是說,對新華書店而言,運營成本中占比最重的店鋪租金為0。
不僅沒有房租壓力,很多書店還將店鋪重新裝修后進行出租,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。
當然租金和新華書店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比起來,還是小巫見大巫了。
新華書店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項收入——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、教輔發行。
在過去,教材教輔的發行業務都是由新華書店承包的。后來,雖然國家放開了行業的準入,允許民營書商通過招投標的方式進入這一市場,但是新華書店的龍頭地位早就難以撼動了。
所以,賣書并不是新華書店的主要收入來源,版權引進、教輔生意、機關單位合作等各種項目才是。
靠著這些“隱性收入”,2018年全國新華書店就交出了1278億的營收業績,占全國出版發行總額的33%,盈利150多億。
這樣一看,實在是我們的格局太小了,只盯著賣書的三瓜倆棗。
有著這么強悍的吸金能力,就是阿里和騰訊破產了,新華書店都倒閉不了。
所以這樣一想,新華書店不攆人,最主要的還是因為,他們根本“看不上”我們兜里的那幾個鋼镚。
本來靠著“壟斷”,新華書店可以活得很好,不過這些年,言幾又、方所、鐘書閣、西西弗、單向空間等民營書店的不斷擴張,讓新華書店開始有了危機感。
其實他們并沒有搶走新華書店多少生意,而是因為這些書店的設計、裝修十分潮流前衛,成功吸引了年輕人的眼球,成為他們打卡的圣地,作為國內書店行業的老大,新華書店當然不甘屈居人后。
值得欣慰的是,一些地方的新華書店也開始行動起來,新華書店并一定要像民營書店那樣,修葺一新,成為網紅地標,而是要想辦法融入人們的生活方式。
當遍布大小城市的新華書店,都開始慢慢成為,讓人享受閱讀樂趣的空間;
當陪伴少年成長的書店,不再是回憶中的夢魘,而是在成年后,約老友見面的地方。這樣的書店,才更像是我們理想中的書店吧。
可能你還是愛當初白字紅底的老味道,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每一家新華書店都能“屹立不倒”,能承載一代又一代人更多的記憶。